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医院动态 > 医院新闻

不插管不麻醉 小小胶囊显神通 ——石化医院消化内科开展胶囊内镜检查

发布时间:2022.07.22 作者:汪丽洁 来源: 访问人数:610


近日,石化医院消化内科借助胶囊内镜系统,为一例常规电子胃肠镜检查无法明确诊断的老年消化道出血患者查明病因,并进行有效治疗。胶囊内镜检查新技术的开展,进一步丰富了消化内科的检查手段,提升诊断水平的同时,还增强了群众就医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王奶奶(化名)今年82岁了,在无明显诱因下大便呈糊状黑色柏油样,每天多次排便且量大,同时伴有头昏、乏力等症状。家属察觉情况不对,便急忙将王奶奶送至石化医院消化内科。

消化内科诊断为急性消化道出血,迅速安排了常规胃肠镜检查,结果提示王奶奶除了有胃多发小息肉、浅表非萎缩性胃炎及乙状结肠增生性息肉外,没有发现出血病灶,结合彩超、CT等相关检查结果,主任肖群判断,出血病灶在小肠,病因不能明确。

充分评估身体状况及病情后,肖群主任建议使用新技术——胶囊内镜为王奶奶检查,进一步寻找病因,交流沟通后得到支持与理解。


与传统内镜检查不同,胶囊内镜不需要插管便可进行全消化道检查,尤其是针对传统内镜检查的相对盲区——小肠。

王奶奶吞服一粒小型内置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的胶囊后,借助消化道蠕动,胶囊以每秒2幅的节奏不断拍摄高清图像。医生利用体外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及时了解王奶奶整个消化道的情况。检查过程安全无创,没有任何不适,也无需麻醉,通常情况下,胶囊在8-72小时内就会自然排出。


通过胶囊内镜检查,终于找到了王奶奶的病因:小肠血管畸形出血。相关治疗后,王奶奶的症状很快缓解,大便恢复正常,精神状况也明显好转。


胶囊内镜的应用较为广泛,主要适用于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及缺铁性贫血、疑似克罗恩病、疑似小肠肿瘤、疑似吸收不良综合征(如乳糜泻等)的诊断,以及检查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小肠粘膜损害、临床上需要排除小肠疾病者、消化道体检等。

当然,不是所有疾病都适合胶囊内镜检查,例如经检查证实有消化道畸形、胃肠道梗阻、消化道穿孔、狭窄或瘘管者;有严重吞咽困难者;对高分子材料过敏者;孕妇、婴幼儿及精神病患者等。

胶囊内镜的使用开拓了医生的视野,克服了传统的插入式内镜耐受性差、存在检查盲区、不适用于年老体弱和病情危重患者等缺点,作为小肠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与常规胃肠镜具有良好的互补性。